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幹意見
教高〔2012) 4号
為深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國 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增強科學研究 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現提出如下意見。
(-)堅持内涵式發展。牢固确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樹立科學的高等教育發展觀, 堅持穩定規模、優化結構、強化特色、注重創新,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内涵式發展道路。 穩定規模,保持公辦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規模相對穩定,高等教育規模增量主要用于發展高等 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擴大民辦教育和⏭➰辦學。優化結構, 調整學科專業、類型、層次和區域布局結構,适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滿足人民 群衆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樣化需求。強化特色,促進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長,在不同層次不 同領域辦出特色、争創一流。注重創新,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鼓勵地方和高校大膽探索 試驗,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按照内涵式發展要求,完善實施高校“十二五” 改革和發展規劃。
(二)促進高校辦出特色。探索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制定分類管理辦法,克服同質化傾 向。根據辦學曆史、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等,确定特色鮮明的辦學定位、發展規劃、人才培 養規格和學科專業設置。加快建設若幹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高水平大學,建設一批世界一 流學科,繼續實施“985工程”、“211工程”和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加強 師範、藝術、體育以及農林、水利、地礦、石油等行業高校建設,突出學科專業特色和行業 特色。加強地方本科高校建設,以扶需、扶特為原則,發揮政策引導和資源配置作用,➿⚽✨➿ 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發展。加強高職學校建設,重點建設好高水平示範(骨幹)高職學校。 加強民辦高校内涵建設,辦好一批高水平民辦高校。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推進東 部高校對口支援西部高校計劃。完善中央部屬高校和重點建設高校戰略布局。
(三) 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标準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适應社 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标準。建立健全符合國情的人才培養質量标準體系,落 實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的人 才培養要求。會同相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制訂實施本科和高職高專專業類教學質 量國家标準,制訂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和專業學位基本要求。鼓勵行業部門依據國家标 準制訂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評價标準。高校根據實際制訂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
(四) 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修訂學科專業目錄及設置管理辦法,建立動态調 整機制,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落實和擴大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自主權,按照學科專業設置管理 規定,除國家控制布點專業外,本科和高職高專專業自主設置,研究生二級學科自主設置, 在有條件的學位授予單位試行自行增列博士、碩士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開展本科和高職高 專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優勢特色專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相關專業和農林、水利、地礦、 石油等行業相關專業以及師範類專業建設。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和重點産業人才供需年度報 告制度,健全專業預警、退出機制。連續兩年就業率較低的專業,除個别特殊專業外,應調 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加大應用型、複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 生教育,逐步擴大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促進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協調發展。
(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 才培養⛩⛪➰,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卓越工程師、卓越農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 等教育培養計劃,以提高實踐能力為重點,探索與有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 人才模式。推進醫學教育綜合改革,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探索适應國家醫療體制改 革需要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探索中小學特别是農村中小 學骨幹教師培養模式。提升高職學校服務産業發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統培養模式。 鼓勵因校制宜,探索科學基礎、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融合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管 理,探索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專業、自主選擇課程等自主學習模式。創新教育教學 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讨論式、參與式教學。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及時把科研成果 轉化為教學内容,重點實驗室、研究⛩⛪➰等向學生開放。➿⚽✨➿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早進課 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改革考試方法,注重學習過程考査和學生能力評價。
(六) 鞏固本科教學基礎地位。把本科教學作為高校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領導精力、 師資力量、資源配置、經費安排和工作評價都要體現以教學為中心。高校每年召開本科教學 工作會議,着力解決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高校制訂具體辦法,把教授為 本科生上課作為基本制度,将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作為教授聘用的基本條件,讓最優秀教師為 本科一年級學生上課。鼓勵高校開展專業核心課程教授負責制試點。倡導知名教授開設新生 研讨課,激發學生專業興趣和學習動力。完善國家、地方和高校教學名師評選表彰制度,重 點表彰在教學一線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定期開展教授為本科生授課情況的專項檢査。 完善國家、地方、高校三級“本科教學工程”體系,發揮建設項目在推進教學改革、加強教 學建設、提高教學質量上的引領、示範、輻射作用。
(七) 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完善以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綜合考 慮導師的師德、學術和實踐創新水平,健全導師遴選、考核等制度,給予導師特别是博士生 導師在錄取、資助等方面更多自主權。專業學位突出職業能力培養,與職業資格緊密銜接, 建立健全培養、考核、評價和管理體系。學術學位研究生導師應通過科研任務,提高研究生 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推動高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鼓勵跨學科⏭➰指導。專業學位研 究生實行雙導師制,➿⚽✨➿在行業企業建立研究生工作站。開展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綜合 改革試點。健全研究生考核、申訴、轉學等機制,完善在課程教學、中期考核、開題報告、 預答辯、學位評定等各環節的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
(八) 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制定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辦法。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 養要求,分類制訂實踐教學标準。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确保各類專業實踐教學必要的學分(學 時)。配齊配強實驗室人員,提升實驗教學水平。組織編寫一批優秀實驗教材。加強實驗室、 實習實訓⛩⛪➰、實踐教學共享平台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大學 生校外實踐教育⛩⛪➰、高職實訓⛩⛪➰。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提高實驗、實習實訓、實踐和畢 業設計(論文)質量。➿⚽✨➿高職學校學生參加企業技改、工藝創新等活動。把軍事訓練作為 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認真組織實施。廣泛開展社會調査、生産勞動、志願服務、公益活 動、科技發明、勤工助學和挂職鍛煉等社會實踐活動。新增生均撥款優先投入實踐育人工作, 新增教學經費優先用于實踐教學。推動建立黨政機關、城市社區、農村鄉鎮、企事業單位、 社會服務機構等接收高校學生實踐制度。
(九) 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制訂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開發創新創業類課程,納入學分管理。大力開展創新創業 師資培養培訓,聘請企業家、專業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擔任兼職教師。➿⚽✨➿學生開展創新 創業訓練,完善國家、地方、高校三級項目資助體系。依托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工業園區 和大學科技園等,重點建設一批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普遍建立地方和高校創新創業 教育指導中心和孵化⛩⛪➰。加強就業指導服務,加快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建設,完善職業發展 和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立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平台,加強困難群體畢業生就業援 助與幫扶。
(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方案,推動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及時修訂教材和教學大綱,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最新成果。改進教學方法,把教材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增強教學實效。制定思想政 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加大全員培訓、骨幹研修、攻讀博士學位、國内外考察等工作 力度。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學科支撐。實施高校思想政治 理論課建設标準,制定教學質量測評體系。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規範化、制度化建設。 實施立德樹人工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化水平。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 設一批主題教育網站、網絡社區。推動高校普遍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機構,開好心理健 康教育課程。增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意識,關心學生心理健康。制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測評體系。啟動專項計劃,建設一支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專家隊伍,推進輔導員隊伍專業 化職業化。創新學生黨支部設置方式,加強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加強在學生中發 展黨員工作,加強組織員隊伍建設。加強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範教育,推動學 雷鋒活動機制化常态化。推進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 我管理和自我服務。
(十一)健全教育質量評估制度。出台高校本科教學評估新方案,加強分類評估、分類 指導,堅持管辦評分離的原則,建立以高校自我評估為基礎,以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常态監測、 院校評估、專業認證及評估、國際評估為主要内容,政府、學校、專門機構和社會多元評價 相結合的教學評估制度。加強高校自我評估,健全校内質量保障體系,完善本科教學基本狀 态數據庫,建立本科教學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實行分類評估,對2000年以來未參加過評 估的新建本科高校實行合格評估,對參加過評估并獲得通過的普通本科高校實行審核評估。 開展專業認證及評估,在工程、醫學等領域積極探索與國際實質等效的專業認證,鼓勵有條 件的高校開展學科專業的國際評估。對具有三屆畢業生的高職學校開展人才培養工作評估。 加強學位授權點建設和研究生培養質量監控,堅持自我評估和随機抽查相結合,每5年對博 士、碩士學位授權點評估一次。加大博士學位論文抽檢範圍和力度,每年抽査比例不低于5%。 建立健全教學合格評估與認證相結合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制度。建設學位與研究 生教育質量監控信息化平台。
(十二)推進協同創新。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 流要求,堅持“需求導向、全面開放、深度融合、創新引領”原則,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面 向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重大需求,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以創新能力提升為突破口,通過 政策和項目引導,大力推進協同創新。探索建立校校協同、校所協同、校企(行業)協同、 校地(區域)協同、國際⏭➰協同等開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形成以任務為牽引的人事 聘用管理制度、寓教于研的人才培養模式、以質量與貢獻為依據的考評機制、以學科交叉融 合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等協同創新機制,産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 才,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十三)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實施教育部、科技部聯合行動計劃。制定高校科技發 展規劃。依托重點學科,加快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工程技術 (研究)中心以及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建設與發展。積極推進高校基礎研究特 區、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前沿技術聯合實驗室和産業技術研究院、都市發展研究院、新農村 發展研究院等多種形式的改革試點,探索高校科學研究面向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才培養緊密 結合、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的新模式。
(十四)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實施新一輪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積極參 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推進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研修,做好重點教材編 寫和使用工作,形成全面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 系。推進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建設,新建一批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和新興交叉 領域的重點研究⛩⛪➰,構建創新平台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強化應用對策研究,促進交叉研 究,構建服務國家需要與鼓勵自由探索相結合的項目體系。瞄準國家發展戰略和重大國際問 題,推進高校智庫建設。重點建設一批社會科學專題數據庫和優秀學術網站。實施高校哲學 社會科學“走出去”計劃,推進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增強國際學術話語權和影響 力。
(十五)改革高校科研管理機制。激發創新活力、提高創新質量,建立科學規範、開放 ⏭➰、運行高效的現代科研管理機制。推進高校科研組織形式改革,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 加強科研管理隊伍建設,增強高校組織、參與重大項目的能力。創新高校科研人員聘用制度, 建立穩定與流動相結合的科研團隊。加大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投入力度,形成有重點的 穩定➿⚽✨➿和競争性項目相結合的資源配置方式。改進高校科學研究評價辦法,形成重在質量、 崇尚創新、社會參與的評價方式,建立以科研成果創造性、實用性以及科研對人才培養貢獻 為導向的評價激勵機制。
(十六)增強高校社會服務能力。主動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産業轉型升級,加快高 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加強高校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形成比較完善的技術轉移體系。支 持高校參與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參與組建産學研戰略聯盟。開展産學研⏭➰⛩⛪➰建設改革試 點,引導高校和企業共建⏭➰創新平台。瞄準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加強與相 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建設一批高水平咨詢研究機構。➿⚽✨➿高校與行業部門(協會)、龍頭 企業共建一批發展戰略研究院,開展産業發展研究和咨詢。組建一批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深 入研究全球問題、熱點區域問題、國别問題。
(十七)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推動建立繼續教育國家制度,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健 全寬進嚴出的繼續教育學習制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推進高校繼續教育綜 合改革,引導高校面向行業和區域舉辦高質量學曆和非學曆繼續教育。實施本專科繼續教育 質量提升計劃、高校繼續教育資源開放計劃。開展高校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 試點工作,鼓勵社會成員通過多樣化、個性化方式參與學習。深入開展和規範以同等學力申 請學位工作。
(十八)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 加強對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研究,加大對文史哲等學科➿⚽✨➿力度,實施基礎研究中長期重大 專項和學術文化工程,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發揮文化育人作 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 校特色的大學文化。秉承辦學傳統,凝練辦學理念,确定校訓、校歌,形成優良校風、教風 和學風,培育大學精神。組織實施高校校園文化創新項目。加強圖書館、校史館、博物館等 場館建設。面向社會開設高校名師大講堂,開展高校理論名家社會行等活動。穩步推進孔子 學院建設,促進國際漢語教育科學發展。推進海外中國學研究,鼓勵高校⏭➰建立海外中國 學術研究中心。實施當代中國學術精品譯叢、中華文化經典外文彙釋彙校項目,建設一批國際 知名的外文學術期刊、國際性研究數據庫和外文學術網站。
(十九)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深入推進高考改革,成立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研究 制定考試改革方案,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考 試内容和形式,推進分類考試,擴大高等職業教育分類入學考試試點和高等職業教育單獨招 生考試。改革考試評價方式,推進綜合評價,探索形成高考與高校考核、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和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多樣化評價體系。改革招生錄取模式,推進多元錄取,逐步擴大自 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範圍,在堅持統一高考基礎上,探索完善自主錄取、推薦錄取、定向錄 取、破格錄取的方式,探索高等職業教育“知識+技能”錄取模式。改革高考管理制度,推進 “陽光工程”,加快标準化考點建設,規範高校招生秩序、高考加分項目和藝術體育等特殊類 型招生。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擴大東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區招生規模。推進碩 士生招生制度改革,突出對考生創新能力、專業潛能和綜合素質的考查。推進博士生招生選 拔評價方式、評價标準和内容體系等改革,把科研創新能力作為博士生選拔的首要因素,完 善直博生和碩博連讀等長學制選拔培養制度。建立健全博士生分流淘汰與名額補償機制。
(二十)完善研究生資助體系。加大研究生教育财政投入,對納入招生計劃的學術學位 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按綜合定額标準給予财政撥款。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費與獎學助學制 度。依托導師科學研究或技術創新經費,增加研究生的研究資助額度。改革獎學金評定、發 放和管理辦法,實行重在激勵的獎學金制度。設立國家獎學金,獎勵學業成績優秀、科研成 果顯著、社會公益活動表現突出的研究生。設立研究生助學金,将研究生納入國家助學體系。
(二十一)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明确高校辦學責 任,完善治理結構。發布高校章程制定辦法,加強章程建設。配合有關部門制定并落實堅持 和完善普通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實施辦法,健全黨政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依法落 實黨委職責和校長職權。堅持院系黨政聯席會議制度。高校領導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學校管 理工作中,把工作重點集中到提高教育質量上。加強學術組織建設,優化校院兩級學術組織 構架,制定學術委員會規則,發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中的重要作 用。推進教授治學,發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校領導聯系學術 骨幹和教授制度。加強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建設,發揮群衆團體的作用。總結推 廣高校理事會或董事會組建模式和經驗,建立健全社會➿⚽✨➿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
(二十二)推進試點學院改革。建立教育教學改革試驗區,在部分高校設立試點學院, 探索以創新人才培養體制為核心、以學院為基本實施單位的綜合性改革。改革人才招錄與選 拔方式,實行自主招生、多元錄取,選拔培養具有創新潛質、學科特長和學業優秀的學生。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導師制、小班教學,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 拔尖創新人才。改革教師遴選、考核與評價制度,實行聘用制,探索年薪制,激勵教師把主 要精力用于教書育人。完善學院内部治理結構,實行教授治學、民主管理,擴大學院教學、 科研、管理自主權。
(二十三)建設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體系。建立高校與相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的 共建平台,促進⏭➰辦學、⏭➰育人、⏭➰發展。鼓勵地方建立大學聯盟,發揮部屬高校優 質資源輻射作用,實現區域内高校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加強高校間開放⏭➰,推進教師互 聘、學生互換、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加強信息化資源共享平台建設,實施國家精品開放課 程項目,建設一批精品視頻公開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向高校和社會開放。推進高等職 業教育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與行業企業聯合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庫。
(二十四)加強省級政府統籌。加大省級統籌力度,根據國家标準,結合各地實際,合 理确定各類高等教育辦學定位、辦學條件、教師編制、生均财政撥款基本标準,合理設置和 調整高校及學科專業布局。省級政府依法審批設立實施專科學曆教育的高校,審批省級政府 管理本科高校學士學位授予單位,審核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的碩士學位授予點和碩士專業學位 授予點。核準地方高校的章程。完善實施地方“十二五”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加大對 地方高校的政策傾斜力度,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重點➿⚽✨➿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 校。推進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重點建設一批特色高職學校。
(二十五)提升國際交流與⏭➰水平。➿⚽✨➿中外高校間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學位互授 聯授。繼續實施公派研究生出國留學項目。探索建立高校學生海外志願服務機制。推動高校 制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具有海外學習經曆學生比例的階段性目标。全面實施留學中國計劃, 不斷提高來華留學教育質量,進一步擴大外國留學生規模,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 地國。以實施海外名師項目和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等為牽引,引進一批國際公認的高水平專家 學者和團隊。在部分高校開展聘請外籍人員擔任“學術院系主任”、“學術校長”試點。推動 高校結合實際提出聘用外籍教師比例的增長性目标。做好高校領導和骨幹教師海外培訓工作。 ➿⚽✨➿高職學校開展跨國技術培訓。➿⚽✨➿高校境外辦學。➿⚽✨➿高校辦好若幹所示範性中外⏭➰ 辦學機構,實施一批中外⏭➰辦學項目。
(二十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制定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加強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 教育,大力宣傳高校師德楷模的先進事迹,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健全師德考評制度,将 師德表現作為教師績效考核、聘用和獎懲的首要内容,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在教師培訓特 别是新教師崗前培訓中,強化師德教育特别是學術道德、學術規範教育。制定加強高校學風 建設的辦法,完善高校科研學術規範,建立學術不端行為懲治査處機構。對學術不端行為者, 一經査實,一律予以解聘,依法撤銷教師資格。
(二十七)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推動高校普遍建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重點 ➿⚽✨➿建設一批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有計劃地開展教師培訓、教學咨詢等,提升中 青年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學團隊、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堅持集體 備課,深化教學重點難點問題研究。健全老中青教師傳幫帶機制,實行新開課、開新課試講 制度。完善助教制度,加強助教、助研、助管工作。探索科學評價教學能力的辦法。鼓勵高 校聘用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專兼職教師,➿⚽✨➿教師獲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經曆。 加大培養和引進領軍人物、優秀團隊的力度“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選擇一批高校探索建立人才發展改 革試驗區。實施教師教育創新平台項目。建立教授、副教授學術休假制度。
(二十八)完善教師分類管理。嚴格實施高校教師資格制度,全面實行新進人員公開招 聘制度。完善教師分類管理和分類評價辦法,明确不同類型教師的崗位職責和任職條件,制 定聘用、考核、晉升、獎懲辦法。基礎課教師重點考核教學任務、教學質量、教研成果和學 術水平等情況。實驗教學教師重點考核指導學生實驗實習、教學設備研發、實驗項目開發等 情況。改革薪酬分配辦法,實施績效工資,分配政策向教學一線教師傾斜。鼓勵高校探索以 教學工作量和教學效果為導向的分配辦法。加強教師管理,完善教師退出機制,規範教師兼 職兼薪。加強高職學校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建設,鼓勵和➿⚽✨➿兼職教 師申請教學系列專業技術職務。依法落實民辦高校教師與公辦高校教師平等法律地位。
(二十九)加強高校基礎條件建設。建立全國高校發展和建設規劃項目儲備庫及管理信 息系統,嚴格執行先規劃、後建設制度。通過多種方式整合校園資源,優化辦學空間,提高 辦學效益。完善辦學條件和事業發展監測、評價及信息公開制度。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 加強數字校園、數據中心、現代教學環境等信息化條件建設。完善高等學曆教育招生資格和 紅、黃牌學校審核發布制度,确保高校辦學條件不低于國家基本标準。積極争取地方政府支 持,緩解青年教師住房困難。
(三十)加強高校經費保障。完善高校生均财政定額撥款制度,建立動态調整機制,依 法保證生均财政定額撥款逐步增長。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培養成本和群衆承受能力,合理确 定和調整學費标準。完善财政捐贈配比政策,調動高校吸收社會捐贈的主動性、積極性。落 實和完善國家對高校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推動高校建立科學、有效的預算管理機制,統籌 财力,發揮資金的杠杆和導向作用。優化經費支出結構,加大教學投入。建立項目經費使用 公開制度,增加高校經費使用透明度,控制和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建立健全自我約束與外部 監督有機結合的财務監管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教育部于2012年3月16日發布)